据《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》报道:
我们不难看出,2015年茶叶库存量约为19.2万吨,2016年茶叶库存量约为29.11万吨,2017年茶叶库存量约为35.4万吨。
按目前的生产水平,现有的茶园在未来三年全部投产,届时茶叶产量将达到300万吨以上。而由于内销增长的迟缓,外销的困境,每年的库存更会以更高的比例增加,至少会不低于三十万吨的速度增长,因此2020年,茶叶库存突破200万吨是可预期的。
看完我很吃惊—— 2020年,茶叶库存突破200万吨?
要知道,很多人是喝不起茶的。
或者喝茶叶末,或者喝到没味了还在喝,或者干脆不喝!
你可以一本正经地说,喝不起茶是消费者个人的事,谁让消费者挣的钱不够多呢?
看似有理,实则荒唐,甚至将成为茶业之耻辱!
柴米油盐酱醋茶,茶产业存在的意义是造福百姓,否则就没必要存在了。
大部分的茶应该像可乐雪碧一样,大家都能消费得起!
茶产业经常引用的神农尝百草之典故,恰恰反映出茶叶真正的意义——
为消费者“解毒”。
至于解的是什么“毒”,则需要一点点验证,容不得扯淡吹牛。
若是因为产业的畸形,库存成山,这些茶叶不仅不能解毒,自己反倒成了“毒”——
毒害了茶企,可能会倒闭!
毒害了茶店,可能会关门!
毒害了茶农,可能会砍树!
毒害了茶区,可能会贫穷!
毒害了……
可以发挥想象力,慢慢地填空,总之都是不愿意看到的现象。
那么,为何会有这么多库存?
10余年来,走了远超1000家的茶叶店,调研了主要省市的茶山,我认为主要有五种原因。
其一,一部分茶叶品牌想挣大钱、挣快钱,结果是“误伤”了不少消费者。例如,提起茶叶品牌,都不约而同瞄准“高端”,却又不管自己的品质能不能支撑高端。
必须指出,瞄准高端本身没有错,但必须有与之匹配的品质以及相应的品牌体系。换言之,高端还是低端,品质是基础,还需要相应的运营体系支撑,不然也难免被淘汰。
其二,不切实际地追求文化,远离了消费者喝茶的核心需求。有没有高逼格的文化,不是喝茶的重点,搞错了反而会弄垮自己。
我看到很多茶叶店都误解了茶文化。其实,最大的茶文化就是天天喝茶。离开这一点谈什么茶文化,基本都是舍本逐末,甚至是站着说话不腰疼。
其三,重视基地面积的“增长”,忽视了茶叶消费者的“增长”。种茶虽然辛苦,但相对茶叶销售来说,还是比较容易复制的。
一味追求基地规模,还容易造成品质的下降,至于细节,不用细说,打个比方就可以了,批量养殖的鸡当然比不上散养的土鸡。
其四,茶商不能与时俱进,品牌营销策略失灵。现在的品牌营销环境,已经发生了巨变,必须推心置茶,才可能长期生存。
而推心置茶是一个近似不计报酬的过程,很多茶商做不到。就像近视眼,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,只会埋怨大环境,若不及时改变,必然被淘汰。
其五,一颗老鼠屎坏一锅汤。茶叶品质向来是有好有坏,一些极端的做法让很多消费者伤心,一些极端的功效宣传更令人笑掉大牙,这些都可以问问度娘。
若是再想一想为什么那么多库存?通俗地说——
想老老实实做茶的人,专心于品质,搞不好营销,结果茶叶卖不出去;
而急火攻心做营销的人,专心于圈钱,醉心于造势宣传,忽略了品质,结果搞得大家越来越不敢喝茶。
茶,只是茶;
人好,茶才好!
人真实,茶才真实!
人心正了,茶业才会正!
甚至,只有当“人”真正有“文化”的时候,才会有“茶文化”!
祝福茶商早点认识到这一点,用自己的真心换消费者的真心!
除此之外,行到最后,都走不通!
来源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