勐海“大白菜”生态系列,“孔雀”系列均是其得意之作,是“班章大白菜”普洱茶的始创者之一。
我们回到十八年前云南西南部的勐海看看。那一年是2000年,距离1979的改革开放已经有20年了。勐海的主要经济是茶叶和甘蔗,中茶公司是销售公司,勐海茶厂、下关茶厂、昆明茶厂等只是按中茶公司的计划生产,统一由中茶公司销售,主要销售为外销边销。在这期间,一部分台湾、香港、广州茶商纷纷汇集到了勐海,开始了来料加工的茶叶生产方式:由茶商自己收购茶叶,交勐海茶厂生产,按饼为单位计算加工费,大约从几毛钱到2004年左右的2元一饼。这些茶商慢慢开始定制了一些比厂货等级更高的茶品。
勐海县的布朗山里有一个地方名叫班章村。班章村里有一种茶树的叶子较粗壮,滋味厚实,霸气十足,被称为“班章茶”。
勐海茶厂以布朗山基地申请的有机标志自己未启用,所以后来有了“大白菜”的简称,357克、400克一饼的叫“大白菜”,250克一饼的叫“小白菜”。虽然勐海茶厂是以布朗山基地申请的有机标志,但“大白菜班章茶”系列的茶不是来自布朗山基地,是因为当时的生产销售管理体系并没有规范化。
从2000年到2004年,大白菜班章茶的生产批次大概有几十个批次,因选料不同,等级有高有低,品质跨度比较大。
当时,普洱茶市场属于起步阶段,高端普洱的内陆消费市场并未开发,所以在选料分级上不细,主要以降低成本和售价,如春秋料混堆、春蕊春尖被单独选出制成高端绿茶、纤维质梗和黄片不被分选掉等等。近几年,因早期高端产品陈化后的极致魅力被认同,才让生产者更精细地选料分级。大白菜系列算是高端普洱分级的先驱者。
班章茶之所以得到追捧,我认为并不是其有什么独特的特点,而是因为它滋味饱满厚重,甜度高,这是普洱茶陈化的基本条件,品种特征会随陈化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。